全运会舞台见证中国群众网球均衡发展

2025-11-19 来源:中国体育报

  “在我老家贵阳,打网球是很‘友好’的。”贵州队的闵艺说,“室外天气适宜,白天时段几十块钱一小时的场地,四个人均摊下来很便宜。”这是打了十几年网球的闵艺第一次登上全运会赛场,虽然在混合团体比赛中经历“一轮游”,但她说这次全运会之旅“很幸福”。

  11月1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网球项目继续在广州南沙进行,这场全国最高水平的业余网球赛事,折射出我国群众网球发展日趋均衡的状况。

  中国网球协会副秘书长孙文兵表示,此次打入十五运会群众网球赛事决赛圈的队伍不仅限于经济和网球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来自贵州、新疆等西南、西北以往网球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队伍,还有行业体协代表队,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机会参与到四年一度的全运盛会中。

  “多点开花”的现象,源于网球运动日益走向大众、深入民间。近年来,为了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普通群众接触并喜爱上网球,各地积极举办网球社区运动会,推动网球赛事热度持续攀升。各省区市脱颖而出的社区高手还可以直接晋级全国“村网”比赛,有效促进了网球运动向基层延伸,向更广阔地区覆盖,真正让网球成为了全民可以参与、乐于参与的健身活动。不仅如此,不断完善的群众赛事体系,正在为更多网球爱好者搭建起成长舞台,在普及中提升整体水平。

  发展的均衡不仅体现在地域上,也体现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北京队63岁的贾巍是十五运会群众网球赛场上年龄最大的运动员。打了几十年网球,他发现近些年青少年的网球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十几年前我在业余比赛中算水平不错的选手,但如今看到很多有‘童子功’的孩子们水平非常高,他们在业余赛事中开始崭露头角。”贾巍说,年轻选手的崛起让业余比赛的竞争愈发激烈,这种“后浪推前浪”的景象正是群众网球进步的最好体现,而通过和年轻选手切磋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贾巍看到的网球圈的变化,是我国青少年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直观反映。据孙文兵介绍,中国网球“1346行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网球工程”,主要针对12岁以下青少年,使用更小的15寸球拍和三色球,降低参与门槛。“还有中国小网球城市之星挑战赛,结合正式比赛、趣味游戏和线上技能挑战,并配套教材和教练培训,旨在从小培养兴趣,扩大网球人口基数。”孙文兵说。

  通过这些多层次、全覆盖的赛事和推广体系,从娃娃抓起,并让全年龄段的群众都能找到参与网球运动的乐趣和途径,切实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