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前,他是创造中国国际象棋历史的世界第十七位棋王;全运赛场,他是两度夺冠的“常客”。在深圳罗湖举行的十五运会群众比赛国际象棋项目决赛现场,丁立人带着2816分的最高等级分积淀与慢棋百盘不败的传奇履历,正向着三连冠发起冲击。这位从温州“国际象棋之城”走出的特级大师,在职业与业余棋手同场竞技的舞台上,既展现着精准细腻的棋艺,也流露着对这项运动最本真的热爱。
丁立人专注于比赛
全运“自留地”:职业与业余的热情共鸣
“全运会和其他比赛太不一样了,这里是我的‘自留地’。”谈及赛事特色,丁立人语气里满是认可。作为职业棋手,他早已习惯国际赛场的高强度对抗。但是,在全运会的赛场上,让他收获了别样的感动——“能从业余选手身上清晰感受到他们对棋的纯粹热情,这种氛围特别珍贵”。
本次赛事采用的赛制是丁立人熟悉的类型,这让他快速进入状态。台风过境后的休整日成为关键节点:“那天我发挥得不错,赢下两盘关键对局,直接为进入前四奠定了基础。”对于外界关注的“三连冠目标”,这位世界冠军保持着一贯的沉稳:“先确保一块奖牌,现在进了前四,可以憧憬更多可能。”从2017年首夺全运冠军到如今,这片赛场早已成为他的精神港湾。
深圳记忆:潮湿空气里的温暖对手
初到罗湖,丁立人很快适应了南方的气候:“深圳虽然潮湿,前段时间还差点遭遇台风,但入秋后不算炎热,整体很舒服。”赛场内外的细节,让他对本次赛事印象深刻,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一位香港棋手。
“这次大多是老对手,只有那位香港棋手比较陌生。”丁立人回忆道,赛前对方送给他一枚“香港国际大都市”体育徽章,精致得可以别在衣襟上。尽管两人没有过多交流,但对局过程与赛后场景让他记忆犹新:“他那盘棋下得没有明显漏招,整体发挥都非常不错!合完影后他很兴奋,那种对棋的热忱很打动人。”这枚徽章,也成了他全运征程里的一枚温暖注脚。
棋路初心:从温州巷陌到世界之巅
4岁与国际象棋结缘,源于温州浓郁的学棋氛围。“当时温州被称为‘国际象棋之城’,妈妈和同事们一起把孩子送到学院学习。”丁立人坦言,最初吸引他的是这项运动的趣味性:“对不玩其他游戏的我来说,它更像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
这份兴趣支撑他走过数十年棋路:10岁入选省队,15岁晋升国际特级大师,2018年成为中国首位等级分突破2800分的棋手,2023年登顶世界冠军,让中国跻身同时拥有棋王、棋后的少数国家之列。谈及成长路上的挑战,他提起辛格菲尔德杯的关键战:“开局就陷入被动,最后艰难顶住和棋,才拿到加赛冠军机会,每场比赛都是新的考验。”而家人与家乡的支持,是他前行的底气:“他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一直陪伴我参加各类赛事,不可或缺。”
职业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刚成为特级大师时,他曾因联赛连败想过退缩,是教练许昱华的一句 “别因害怕而逃” 点醒了他。“现在输棋后会立刻复盘,状态差就回看自己的经典对局打气。” 这份清醒,让他在 2023 年世界冠军赛快棋加赛中,抓住最后机会击败涅波姆尼亚奇,成为中国首位男子棋王。
“太专注下棋会迷失,生活才是灵感源泉。”丁立人直言道。作为北大法律系毕业生,他曾在休学钻研棋艺的一年里发现:“没有书本的日子总缺了点什么。”如今他仍保持着读书、运动的习惯,比赛间隙会散步放松,甚至在酒店被认出来时,也从不拒绝棋迷合影。
棋道传承:全运平台的普及力量
“保持水平的关键,是永远不磨灭对棋的兴趣。”作为5次国家体育荣誉贡献奖得主,丁立人分享着自己的职业秘诀:“要持续投入、不断钻研,不能让这份热爱被消耗。”如今站在全运会群众赛事的舞台上,他更看重这项赛事对国际象棋发展的意义。
“国际象棋能成为全运会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件光荣的事,对项目发展帮助很大。”谈及十五运会的价值,丁立人眼神明亮。他见证着中国国际象棋从谢军夺冠到男队奥赛登顶,再到如今 “棋王棋后并存” 的辉煌,而全运会正是普及的关键载体:“业余棋手看到职业选手,会更有动力;我们看到他们的热情,也更懂这项运动的意义。”
丁立人说,综合性运动会的平台价值非凡:“不仅能吸引专业棋手参与,更能让更多业余爱好者投身其中。”从温州巷陌的学棋孩童,到世界棋王,再到全运赛场上的传承者,他正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这项智力运动的持久魅力。
文 | 记者 宋王群
图、视频 | 记者 颜业宏 李艺戈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