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城市体育性格”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中山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分别介绍各自所在城市的体育性格,赛区承办项目、赛事运行保障、体育产业等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佛山“龙舟之乡”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融入生活日常
佛山是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作为被岭南水网滋养的千年古镇,佛山具备得天独厚的水乡生态。自古以来,佛山人民依水而生、依水而兴,世代延续扒龙船、赛龙舟的传统。
佛山市副市长、十五运会佛山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文曦说,在佛山,龙舟运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扒龙船、赛龙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文化传承,更是佛山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宁可煲烂,不可扒慢”这句质朴有力的本地俗语,浓缩了佛山人对胜利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佛山人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精神品格,也成为佛山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体育性格表达。近年来,佛山在推动龙舟的发展上,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中,以佛山健儿为班底的广东队一举夺得参赛的全部六枚金牌。姚志豪 摄
培育顶级赛事,提升龙舟竞技水平。佛山引进、培育了中国龙舟大奖赛、F3龙舟超级联赛、中国(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顶级龙舟赛事。佛山的龙舟竞技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在速度上,乐从、九江等职业龙舟队战绩彪炳;在技巧上,叠滘龙船漂移享有“中国水上F1”美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锤炼了运动员的能力,在十五运会龙舟项目中,以佛山健儿为班底的广东队,一举夺得参赛的全部六枚金牌,展现了佛山龙舟的硬核实力。
注重全民参与,强化龙舟文化传承。线下,从“二月二”龙抬头到年底,佛山每年举办各类龙舟赛事活动超千场。其中,今年593岁的“盐步老龙”在起龙仪式上重出江湖,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看;三人龙凤草艇大赛汇聚115支队伍、345名男女选手同场竞技;儿童单人龙舟赛让儿童也能参与“S形绕标”“限时竞速”等趣味关卡。线上,佛山开展龙舟主题相关的宣传活动。发起“请到佛山飙龙船”网络话题,全网点击量破40亿次;联动200多个海内外平台对叠滘龙船漂移进行直播;开展叠滘龙船漂移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在全民参与中实现了龙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依托龙舟文化,激活文旅消费热点。佛山将龙舟文化融入各类业态、完善服务配套,逐步形成了“龙舟+美食”“龙舟+文创”“龙舟+非遗”等多元业态。佛山借十五运会筹办之机,举办“跟着龙舟去旅行”文旅消费促进活动。以龙舟文化为核心,串联起“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主题,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佛山还策划“龙舟宴”、龙舟美食集市、龙舟文化嘉年华等特色主题活动,让市民游客尽情享受“吃看赏玩一条龙”服务。
韶关“赛艇之城”
三江碧水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
环境禀赋优越,是韶关“赛艇之城”的最强优势。韶关生态好、环境优,浈江、武江、北江三江穿城而过、水质优良,四季适宜赛艇训练,为发展赛艇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
韶关市副市长蒋文泓说,近年来,韶关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串联“三江六岸”独特水系资源,在培育赛艇竞技体育和衍生项目上大胆探索,持续涵养形成“赛艇之城”这一城市体育性格。

韶关赛艇队员在浈江河面训练。 唐音 摄
专业竞技人才涌现,是韶关“赛艇之城”的最亮眼成绩。以市中心业余体校作为培育摇篮,强化“市—县—校”三级选才培育体系,建立“市县级体校+学校”赛艇基层训练有效模式,畅通赛艇专业人才培养输送路径。新设立丹霞山赛艇训练基地,不断扩大训练规模。同时,韶关大力培育发展龙舟等群众性水上体育项目,增强了赛艇项目人才储备,形成了“大众参与-人才选拔-专业提升”互促互通良性循环,一大批优秀赛艇运动员脱颖而出,多名韶关籍运动员站上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赛艇项目最高领奖台,特别是邱秀萍,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勇夺首金,近日又在十五运会上为广东代表团摘得银牌,竞技体育根基非常深厚。
体验场景丰富多元,是韶关“赛艇之城”的最足底气。凭借三江开阔平缓的“黄金水道”,划定赛艇专属训练区域,在北江河段适配区域配备智能船库等配套设施,水质和训练条件都非常优越,既具备承接国际级赛艇赛事的基础条件,更为广大爱好者体验赛艇运动独特乐趣提供了多元场地。此外,韶关深入挖掘龙舟文化内涵,常态化举办龙舟邀请赛等水上运动赛事活动,每年都会上演赛龙夺锦激烈场面,展现、传递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与现代赛艇运动一脉相承的体育精神,激发群众了解、参与赛艇运动的热情,让赛艇运动在韶关越来越火。
体文旅商多元融合,是韶关“赛艇之城”的最大特色。坚持“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以韶州体育中心为核心,联动环丹霞山片区打造集赛事、训练、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设计融合丹霞山、瑶乡风情等的体育线路,穿插布局赛艇等运动项目相关设施,开发“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新业态。还在近期举办户外运动装备展,积极引进装备制造、赛事策划等上下游项目,推出参赛者消费优惠措施,将赛艇运动与美食、非遗等元素深度结合起来,持续扩大赛艇运动的受众面、知名度和影响力。
接下来,韶关将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从育人才、建场地、办赛事、优体验等关键环节入手,依托丹霞山、南水湖、“三江六岸”等优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赛艇等水上运动项目,以体带旅、以体促产、以体兴城,让赛艇运动成为韶关的城市IP、金字招牌,引领形成水上运动新潮流。
河源“徒步之城”
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河源拥有国家级5A旅游景区万绿湖,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塑造了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独特体育气质。
河源市副市长黄子睿说,河源正围绕环万绿湖“湖泊+”绿色发展区战略,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推动户外运动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河源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2025广东河源“穿越万绿湖”大型徒步活动启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近万名徒步爱好者参与。 李娇 摄
以绿为脉,构建全域徒步网络。河源坚持以规划引领,系统推进覆盖城乡、贯通景区的绿道体系建设,同步完善标识系统与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步道网络的连贯性与体验感。目前已建成包括万绿湖亲水步道、桂山森林登山步道、环霍山步道等一批代表性线路,将山川湖景、古村风貌、客家美食与非遗等资源“串珠成链”。徒步路径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亲近大自然的载体,也成为带动文旅消费、助推“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纽带。
以行为媒,擦亮徒步城市名片。河源依托“穿越万绿湖”等品牌活动,持续培育“粤赣古驿道”“连平桃花徒步活动”“万绿谷天坑探险”等特色线路,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徒步活动体系。就在此时此刻,万人“穿越万绿湖”徒步活动正在河源举行。这些活动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户外爱好者超50万人次,不仅展现了河源作为“徒步之城”的强大号召力,更将客家文化、生态景观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
以融为核,拓展体育产业新空间。河源深入探索“体育+”多元融合路径,通过33条“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有机串联森林露营、水上运动、民宿聚落与特色赛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休闲体育网络。目前已打造鹿饮集、香车峡谷等一批精品森林休闲旅游露营地,发展乡村民宿320家,垂钓场上百个,形成了“徒步引领、多业态共生”的产业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运动休闲体验,持续夯实“徒步之城”的产业根基。
十五运会的举办,为全省体育事业也为河源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河源将持续打造“徒步之城”,推动以徒步为代表的户外运动成为展示城市绿色形象的重要窗口。年底前,河源还举行霍山徒步、环万绿湖骑行、东源温泉徒步等十余项徒步、骑行活动。
梅州“足球之乡”
发挥足球优势 建设体育名城
梅州将体育融入城市发展,用运动塑造城市品格,以承办十五运会赛事为契机,持续擦亮“足球之乡”城市品牌,向世界展现“足球为魂、全民运动、体产融合”的梅州,打造体育名城。
梅州市副市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梅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代伟说,梅州发挥“足球之乡”优势,建设有足球特色的体育名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梅州,“村超”“县超”赛事持续不断、贯穿全年。 陈萍 摄
足球为魂,百年传承。梅州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拥有152年深厚的足球历史底蕴,孕育了世界球王李惠堂等一批足球名宿,“一县六国脚”的佳话广为传颂。近年来,梅州职业足球稳步发展,梅州客家队连续四年征战中超赛场。在梅州,“全民踢足球”蔚然成风,“村超”“县超”赛事持续不断、贯穿全年,2025年举办广东省超开幕式和主场赛事,“贺岁杯”“球王杯”足球比赛场次超过600场,参赛球员达3000人以上,参与群众达数十万人,足球已成为梅州的城市象征与文化基因。
全民运动,全民全运。梅州体育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115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每年举办超5000场体育赛事,体育锻炼参与率达41.4%。梅州马拉松、南粤古驿道徒步、全国五人足球争霸赛等精品赛事“月月精彩”。今年梅州圆满承办了十五运会群体组足球五人制男子甲组、乙组、老将组和足球项目男子16岁以下组共4项赛事,出色的赛事组织能力与蓬勃的城市活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激发群众支持和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
体产融合,以体兴城。梅州坚持“体育+”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及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赛事经济成效显著,中超主场赛事开展的“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成功入选广东省文旅促消费优秀案例,2025年五华15场中超主场赛事吸引近20万名球迷。高标准建设五华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集足球训练、赛事举办、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横陂足球特色小镇。“体育兴”和“产业兴”同频共振。未来,梅州将继续以足球为引领,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体产融合为支撑,坚持开放创新,加快建设有足球特色的体育名城。
惠州“滑板之城”
以滑板为支点撬动百亿产业聚变跃升
活力湾区,山海惠州。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成功承办了十五运会跆拳道、轮滑、滑板等赛事,实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展现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城市风采。
惠州市副市长、十五运会惠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于加良说,从一块滑板到一个产业,从一场赛事到一种生活,惠州正以敢闯敢拼的青春姿态,迎风而上、踏板前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惠州持续打造“滑板之城”,培养出郑好好、潘家杰等一批优秀滑板运动员。 许舒智 摄
开放、包容,惠州正以滑板为媒,实现青春潮流与城市气质的深度共鸣。三江汇流、客潮广府文化在此交融,塑造了惠州开放、多元的城市品格,与滑板文化中崇尚自由、勇于表达的精神高度契合。惠州丰富的天然户外运动场、庞大的年轻群体,以及每年举办10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和100余项市级群众体育活动,为滑板等潮流运动提供了肥沃土壤。如今,滑板已成为惠州最具活力的城市符号。尤其自2019年承接广东省滑板队共建工作以来,升级场地设施,在各大体育场馆、公园新建一批便民惠民滑板场,大力推动滑板进校园、进社区,培育了2万余名滑板运动人口,走出了陈烨、邹明珂、潘家杰、郑好好等一批顶尖选手,在巴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并在本届全运会一举夺得3金1铜,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踏板而行、追风逐梦。“滑板之城”不仅是闪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惠州开放包容、敢闯敢拼城市气质的生动阐释。
速度、激情,惠州正以滑板为支点,撬动一个百亿产业的聚变跃升。从起步到腾飞,滑板运动所代表的“速度与激情”,正是惠州硬核制造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划出一道完美弧线。而滑板的“硬核”同样不止于赛场,更延伸至产业纵深。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滑板制造的重要基地,“惠州制造”已占据全球高端滑板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目前,惠州已推动500多家体育制造企业联动成长,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充分释放“体育+产业”的融合活力。这不仅为城市注入运动新动能,更在万亿级体育产业蓝海中,为惠州冲刺“万亿之城”“滑”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活力、腾跃,惠州正以滑板赛事为契机,加速向华南户外运动之都蝶变。近年来,惠州围绕环西湖、环“两湾”和环南昆山—罗浮山等三大资源平台,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正如滑手在障碍间翻腾跨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赛场之外,自行车、小轮车、匹克球、徒步、冲浪……更多运动项目在惠州落地生根,激发全民健身运动热情,为惠州打造华南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增添了澎湃动力。
中山“棒球之城”
在“体育+”赛道上实现漂亮“全垒打”
中山的城市体育性格是沉稳务实、一击千钧的棒球之城。棒球,在中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渊源、坚实的发展基础。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中山将在“体育+”赛道上实现漂亮的“全垒打”。
中山市副市长、十五运会中山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周作德说,中山将持续发挥棒球运动优势,以小球为支点,持续释放“体育+”效应。中山“棒球之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
一部传承百年的棒球发展史。一个白球,薪火相传。中山与棒球的缘分源远流长。1892年,“中国棒垒球之父”梁扶初出生于中山,为城市植入了棒球运动的种子。1905年,梁扶初在海外组织中华棒球队。2006年,中山诞生第一支棒球队。2011年,中山熊猫棒垒球俱乐部成立,成功举办首届“熊猫杯”少年棒球全国邀请赛。2018年,中山棒球队捧起第一座广东省运动会冠军奖杯。2020年,《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纲要》将“熊猫杯”赛事纳入重点打造的十大国内赛事。2025年,十五运会棒垒球比赛选址中山。中山棒球实现了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支持、从普及推广到竞技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举行的2025广东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上,中山队球员在击球。 叶志文 摄
一座标准一流的国际棒垒球中心。2013年,中山提出建设棒球小镇,倾力打造高标准棒球场馆、高水平球队、高规格品牌赛事。2019年,熊猫纪念球场建成。2024年,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动工建设,扩建3个场馆,建成具备承办国际高规格赛事一流大型运动中心;周边道路提质升级,人居环境全面优化。目前,以棒垒球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文体旅休闲综合体正在加快建设。中山棒垒球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
一套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山打通棒垒球运动特长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升学通道,现已发展成为涵盖U8、U10、U12、U15、U18等多组别的完整青训体系。截至2024年,已培养棒垒球国家健将级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44名,二级运动员81名。同时,中山不断普及推广棒垒球项目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已培训幼儿园幼儿、青少年、体育老师及社会人士超10万人次,组建棒垒球队伍约350支。
一条“向国际出发”的棒垒球发展路子。中山积极与中国棒垒球协会以及世界棒垒球联合会、亚洲棒垒球联合会、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等机构对接合作,引进优质资源举办比赛。至今已承办各类赛事100余项,包括3项国际赛事,18项全国赛事。“中山熊猫杯青少年棒球邀请赛”已发展为国际性赛事,成功举办11届。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已成为棒垒球国家队的集训地、全省承办棒垒球赛事的优先落脚点。
记者:李强 吴冠霖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