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憋气4分钟!“水上芭蕾”是如何练成的?

2025-11-14 来源:新华社

  普通人的憋气时长往往不过一两分钟,而花样游泳顶尖选手却能在水下静止憋气4分多钟,用中国花游队主教练张晓欢的话来说,“大约是一首歌的时间”。

  11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花样游泳决赛在广东省江门市展开角逐。碧蓝泳池中,妆容精致、泳衣亮眼的姑娘们鱼贯入水,跟随音乐节奏精准做出托举、空翻等动作。当8名队员水中倒立、16条腿在空中齐齐划出弧线时,观众掌声不断。

11月13日,上海队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花样游泳项目集体技术自选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拥有数名奥运冠军坐镇的北京体育大学代表队,在晚间举行的集体自由自选项目中,带来了曾在巴黎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万有引力》升级版。全套动作经过重新编排打磨,难度比奥运会时更高,技惊四座。

  “看得全身发麻!”“我已经窒息了,她们怎么还能做动作?”网友与观众的惊叹中,也藏着深深的疑惑。

  “长时间倒立、举腿,腿部会发麻甚至失去知觉。我们还要在缺氧状态下完成动作,全靠意识和肌肉记忆支撑。”湖南队队员刘津含道出了“美人鱼”们的真实感受。

  怎么做到的?一个字:练。刘津含说,她们练习一套动作时,每天会反复听音乐,跟着音乐默数节拍,并且要对身边队友的发力感、走位形成预判,出现偏差及时应变调整,从而在“数不清多少次”的训练中形成默契。

  然而,精准的默契与配合只是基础。张晓欢说,花游涉猎的领域很多,要求运动员有舞蹈、技巧、水性、力量等多方面能力。

11月13日,江苏队在花样游泳项目集体自由自选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花游不止是竞技项目,还是水下艺术,评判标准中有艺术印象分,对艺术表现力要求很高。

  不少队员表示,她们平日要加强芭蕾等舞蹈训练,提升柔韧性和腿部表现力,因为“水上芭蕾”需要“用腿说话”,向裁判和观众传递主题。

  为了提升艺术表现力,张晓欢的训练方法别具一格:她带队员欣赏舞蹈、交响乐,参观画展、艺术展,甚至从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中汲取灵感。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节目编排注入更多思路与启迪。她此次带领的北京体育大学代表队,在艺术性上表现出众,多名外国裁判给出了9分以上的分数。

  美丽与荣耀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伤痛和克服万难的勇气。

  巴黎奥运会冠军向玢璇是队伍中“托底座的那个人”。她告诉记者,托举队友需要很强的上肢力量,她的手腕、肩等部位容易受伤,尤其在水下还要长时间憋气,“憋得两眼发黑才浮出水面”,抽筋也不可避免。

  然而,一串需憋气三四十秒的腿部动作后,姑娘们浮出水面时都面带微笑,表情管理能力强大。“这都是平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天强迫自己练习憋气,一天训练八到十个小时,早就形成肌肉记忆了。”向玢璇说,无论在水下多么痛苦,她们浮出水面时都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11月13日,北京体育大学队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花游团体项目中的“尖子”队员翻腾起跳时,观众往往“哇”声一片。万众瞩目下,压力也随之而来。此次代表北京体育大学代表队出战的奥运冠军常昊,就是队伍里的“尖子”。为了提升动作表现力,她经常要去跳水队,在弹网上拉保护带训练空翻技能。

  “‘尖子’的压力是最大的,经常怕自己动作做不好,不仅会影响团队的表现,还可能砸伤队友。”湖北队17岁的“尖子”周未希说,队友们崩溃时会一起掉眼泪,也想过放弃,但想到国家队运动员练得更辛苦,而且巴黎奥运会中国花游队拿下历史上首枚集体项目金牌,让她们备受鼓舞,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张晓欢希望更多孩子能爱上花游这项“美丽且折磨人”的运动。“希望孩子们能在艰苦训练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因为高级的快乐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记者:马思嘉、田建川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