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五运会为新起点 推动构建体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11-21 来源:中国体育报

  11月20日,体育总局外联司负责人在深圳接受采访时表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作为全运会首次多地共办、首次走进港澳的体育盛会,是党中央着眼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举措,更是体育系统服务“一国两制”事业、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实践,具有非凡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新时代体育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体育架桥:筑牢“一国两制”情感根基

  体育始终是连接内地与港澳的重要纽带,在增强港澳同胞国家认同感、促进社会繁荣稳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霍英东等老一辈爱国人士推动下,“省港杯”足球赛等活动搭建起两地交流桥梁,让同胞情谊在竞技中不断升温。港澳回归以来,体育交流合作愈发深入,港澳先后成功举办东亚运动会、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等国际赛事,既提升了地区影响力,更彰显了“一国两制”下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时代以来,内地与港澳体育融合迈向新高度。东京奥运会上,内地与香港乒乓球运动员共训共赛、同登领奖台;杭州亚运会上,内地与港澳代表团均创历史最佳战绩;巴黎奥运会上,内地和香港奥运健儿携手绽放风采,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起,内地奥运金牌运动员访问港澳已成传统,每次都引发社会轰动,极大激发了港澳同胞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为港澳社会注入强劲正能量。体育“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的特点,契合港澳同胞热爱体育、尊崇英雄的传统,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全运赋能:创新实践彰显湾区活力与制度优势

  作为首次跨区域共办的全运会,十五运会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以创新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与“一国两制”制度彰显提供了鲜活样本。在办赛模式上,赛事覆盖粤港澳19个城市,公路自行车赛串联三地,途经港珠澳大桥,马拉松赛横跨深港,首创“一赛跨三境”和“无感通关”新模式,在人员、物资流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大湾区互联互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文化表达上,会徽“同心礼花”以木棉花、紫荆花、莲花交叠而成,吉祥物中华白海豚头顶三色水柱,尽显三地同心同源的深厚情谊;开幕式上粤港澳联合入场、三地火炬手携手点燃“同心圆”火炬,传递出“粤港澳一家亲”的真挚情怀。竞技赛场上,粤港澳联队在南狮、龙舟等项目中携手争光,更让融合精神落地生根。

  赛事效应持续释放,成为湾区经济的“强心剂”。广东推出23条“全运+”旅游线路,港澳同步举办文旅、美食活动,带动内地往返港澳机票预订量稳步增长,住宿市场热度攀升,赛事期间消费增长超10%,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消费共赢”。同时,十五运会邀请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等国际体育界人士出席,向世界生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与“一国两制”辉煌成果,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长效深耕:构建体育助力融合发展新格局

  十五运会即将落幕,但也是体育服务“一国两制”事业的新起点。国家体育总局已与粤港澳三地协商,决定签订《关于加强体育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的协议》,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七大领域全面深化合作,推动资源共享、赛事共办、人才共育,助力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

  展望“十五五”时期,体育系统将以四方协议为基础,持续深化内地与港澳体育合作:加强全民健身交流,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围绕国际赛事备战,开放内地场地设施,助力港澳运动员提升水平;深化青少年体育交流,通过赛事、训练营等活动强化国情教育,增强青年一代国家意识;推动体育产业务实合作,做大共同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传统体育走出去,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同时,支持港澳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

  体育总局外联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以体育为媒,巩固拓展十五运会成果,让体育成为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纽带,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国两制”实践谱写体育新篇章,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文:林剑 李东烨 

  图:新华社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