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全运,逐浪汕尾

2025-10-19 来源:南方+

  海风轻拂,白帆摇曳,汕尾即将迎来一场万众瞩目的重量级赛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帆船项目,将于10月19日开幕,20日至30日在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及附近海域扬帆起航。这片湛蓝海域不仅承载着运动员们的梦想与汗水,也映照出汕尾这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澎湃活力。

  帆船运动的理想竞技场

  “10月至1月,汕尾是全世界风力、风季最好的地方。”帆板世界冠军陈佩娜评价道。作为全国鲜少兼具山地、海洋、湖泊资源的“山海湖城”,汕尾以其绵长的海岸线、稳定的风力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禀赋,被誉为帆船运动的天然赛场。

  这里拥有海洋面积2.39万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一;海岸线长达467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全年平均气温22.8℃,有效风日高达287天,平均风速达每秒9.2米。

  秋日的品清湖面彩帆翩翩,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品清湖是亚洲第二大、中国第一大潟湖,水域面积达22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杭州西湖,被誉为汕尾的“母亲湖”,不但是避风良港,还兼具海的壮阔与湖的宁谧。

  “品清湖的平均深度不到2米,浪也很小,非常适合不敢下水的新手训练。自从我们的训练基地搬来品清湖,不但降低了运动员的受伤率和器材的磨损率,还让更多市民近距离接触到帆船帆板,大家都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彩帆点点的品清湖美景而点赞。”汕尾市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教练员陈孝岳说。

  “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水域开阔、风大浪小,青少年在这里开展帆船帆板运动都很安全。”在十多年的帆船帆板运动生涯中,来自湛江的教练员翁容崇见识过全国各地的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品清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十五运会帆船项目主赛场红海湾更是全国闻名的海上运动基地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年平均浪高达1.8米至2.4米,浪向稳定指数达0.87,风浪条件十分适合帆船、帆板、冲浪、皮划艇等海上运动。其遮浪海域更是得天独厚,东西两侧形似月牙的海湾,长年“一边波涛汹涌,一边风平浪静”,被誉为“中国观浪第一湾”。

  “我们对这片海有感情了,很蓝,很干净。”运动员麦汇聪感叹道。在巴黎奥运会上,他与搭档陈琳琳在帆船混合诺卡拉级比赛中位列第14名,红海湾正是他们备战奥运的训练主场。

  汕尾的帆船运动底蕴深厚。早在1995年,红海湾便开始举办帆船赛事;1996年承办亚太地区帆板锦标赛暨奥运精英赛,使汕尾成为全国较早开展高水平帆船运动的城市之一。此后,九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第14届亚洲帆船锦标赛、第16届广州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等多项大型水上赛事相继在此举办,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

  去年11月,汕尾成功举办首届海洋运动会,这也是全省范围内首次举办的海洋综合性运动会。比赛跨度近2个月,设置了帆船帆板、风筝板、沙滩拔河、轮滑、沙滩气排球、沙滩足球等赛事活动,吸引了58支参赛队伍近千名运动员参赛。

  十五运会汕尾赛区将承办的帆船项目共设三片比赛场地,涵盖10个竞赛小项,其中男子帆船项目4项、女子帆船项目4项、男女混合帆船项目2项。来自广东、山东、浙江等17个省份(地区)的228名运动员参赛,约290名领队、教练及裁判技术官员保驾护航,参与赛事活动总人数500余人。赛事将深度融合山海湖城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依托红海湾得天独厚的海域条件,充分展现汕尾生态之美。赛事配套活动还将融入英歌舞、钱鼓舞等本土民俗表演,让运动员与观众在感受赛事竞技魅力的同时,沉浸式体验汕尾的文化魅力和滨海风情。

  滨海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体育赛事的接连举办,带动了海上运动的普及,也使之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新时尚”。

  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丰富的海浪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冲浪爱好者,冲浪设备租赁、冲浪技能培训等海上运动经济也随之兴起。

  “这里三面环海,海水非常清澈,海浪能量充足,对刚入门的冲浪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都非常友好。”2022年5月,冲浪爱好者陈华林回到家乡创业,边干起冲浪教练的“老本行”,边经营咖啡店。凭借“咖啡+冲浪”的新潮经营模式迅速出圈,目前其经营的“落日冲浪”咖啡店已成为国家认证的冲浪俱乐部,提供入门体验、进阶培训、冲浪考证等服务。“回家乡创业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陈华林说。

  “五一”假期,汕尾市城区滨海大道西路沙滩海域人潮涌动,双体帆船、摩托艇、皮划艇、桨板、香蕉船、“小黄鸭”等多种海上运动项目轮番上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品清湖海上运动的独特魅力。这场以浪花为笔墨、以帆影为线条的滨海运动嘉年华,不仅展现了品清湖的生态魅力,更通过“海洋运动+”的创新模式,将沿湖岸线转化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黄金赛道。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冲浪,到汕尾”2025年汕尾冲浪公开赛暨冲浪音乐嘉年华在红海湾举行,吸引近千名观众现场观赛,线上观赛人次突破两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海上盛宴。此次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较量,更是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融合的有益尝试。假期期间,汕尾全市接待游客242.98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假期7天增长22.79%;实现旅游收入17.02亿元,增长25.79%,并与丽江、大理、柳州、南京等知名旅游城市共同跻身“高德扫街榜烟火城市榜”TOP10,位列第八。

  海上运动新空间的拓展,离不开一个隐形前提:汕尾持续多年推进的水环境治理正日益见效。

  “冲浪、帆船等海上运动项目对水质要求极高。这些项目走红背后,是汕尾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提升的结果。”汕尾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汕尾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主线,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入海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场联合整治、水产养殖主体尾水治理、海域违规养殖清退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确保全市近岸海域水质稳定优良。去年,汕尾市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水质100%达标。

  如今,来汕尾“玩海”成为许多游客“去班味”的不二之选。近年来,汕尾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优化运营品清湖航线,创新推出“跳岛游”文旅项目,以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为核心,开拓集观光、潜海体验、海洋运动、科普、美食、滨海运动于一体的跳岛观光旅游,打造“中国海上运动之都”“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双品牌。

  “我们秉承‘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统筹推进赛事筹备与城市品质提升,持续策划全民健身活动、优化体育基础设施,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精品路线,串联红海湾帆船赛场、南粤古驿道等文旅资源。”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林进权介绍,借助十五运会契机,汕尾以“坐着高铁来赶海,跟着赛事来旅行”为主题推出47项文旅体活动,全力推动体育、文旅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海洋体育精神的传承地

  帆船作为一项集竞技、娱乐、观赏、探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体魄,更锤炼不惧风浪、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而在这项运动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坚持。帆船运动员们终日与海为伴,夏天皮肤被烈日晒成古铜色,冬日里寒风刺骨海水冰凉,却仍需破浪前行。

  汕尾市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主任吴汉权的经历,正是海洋体育精神的生动写照。1995年,还在陆丰甲东读初中的他被选拔进入刚刚组建的汕尾市帆船帆板队,开启扬帆逐浪的运动生涯。1996年8月,他与七名队员首次代表汕尾参加全省锦标赛,一举夺得金银铜牌,实现汕尾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1997年,他再获省帆板锦标赛两项冠军,随后入选省队,四年后更跻身国家队。“当时我们只有五六套器材,参加省赛时还得向别队借用,没想到最终带回四枚金牌。”他回忆道。2004年亚洲帆板锦标赛中,吴汉权还夺得了竞赛板级第一名。2006年,吴汉权从省队退役后,又回到汕尾市帆船帆板队执教,同年,汕尾市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成立。

  多年来,该基地在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体育局、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为国家帆船帆板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输送到广东省帆船帆板队训练的运动员近100名,先后有20多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获得国际性比赛奖牌12枚、全国性比赛奖牌143枚、全省比赛奖牌314枚。基地还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帆船帆板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帆船帆板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广东帆船贡献了汕尾力量。

  在汕尾,“敢为人先”的海陆丰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无畏风浪走向海洋耕海牧渔的传统由来已久,为这片红色的大地增添了“蓝色底蕴”。从碧波万顷的“蓝色粮仓”到巍然矗立的海上风车,从向海争风的大国重器到红树林间的生态交响……如今的汕尾正锚定“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以实施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牵引,坚持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初步构建“风光水火核储”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持续擦亮滨海旅游品牌,全力建设“海上新汕尾”。

  相信全运会的点点帆影,不仅是短暂的精彩,更将化作这座城市扬帆启程的崭新起点,引领汕尾劈波斩浪,驶向更蔚蓝的海洋、更雄劲的长风、更绚烂的明天,在时代的潮头破浪前行!

  撰文:陈欣欣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