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7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在深圳鸣枪开跑。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举办跨境马拉松赛事,往返深圳与香港。最终,全国男子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宁夏队何杰以2小时12分07秒夺得男子组冠军。云南队张德顺在女子马拉松比赛中卫冕成功。
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亲历这历史性的一幕,则是从凌晨开始。
子夜时分 奔向同一目标
15日零点,深圳湾,海风微凉。夜色中,深圳公安战狼突击队的身影已出现在口岸,他们与深圳边检总站的工作人员一道,在起跑点布设警戒线、调试设备。这座连接深港的陆路口岸,即将迎来全运会历史上首场跨境马拉松的选手。
凌晨两点,香港元朗通往深圳湾口岸的公路上,香港赛区全运会统筹办公室总新闻主任卢咏诗驾车穿行在夜色中。两小时前,她刚在启德主场馆完成全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决赛的新闻协调工作,几乎没休息,又奔赴新的赛场。一路上,可以看到电子告示牌滚动显示:因马拉松比赛,深圳湾口岸及附近相关路段封闭至上午11点。
此时,崔正华等270名香港义工已登上位于元朗、新界等全港14个上车点。他们将和卢咏诗奔向同一目的地——深圳湾口岸,在香港赛段为选手们加油打气。
同一时刻,澳门队教练关伟文因为紧张,早早就醒了。离比赛开始还有5个小时,他彻底睡不着了。
不到一个小时后,深圳边检处迎来了首批保障人员,加入执勤民警等先头部队着手先期的准备工作。
全部就位 一切准备就绪
5点18分,当香港赛段的观赛者抵达深圳湾口岸,可以发现,手机信号已自动切换回内地。眼前灯火通明处,深圳湾口岸展现在眼前:警戒桩整齐排列,赛道标志锥桶已全部安放就位。

口岸的另一边,深圳赛段。参赛选手们陆续抵达赛场,办理好提前过关手续、戴好手环后,开始热身。“虽然和其他马拉松赛不同,这次多了通关环节,但很快很便捷,对运动员的状态没有任何影响。”随着临近开赛,亲历着有条不紊的赛事组织,关伟文反倒放松了不少。
此次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赛,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在深圳与香港间的通关口岸,创新采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查验模式。前置查验简单来说,就是边检总站把口岸搬到了赛场边。在赛道起终点区域克服多项技术难题,设置临时查验区,所有赛事相关人员及车辆在赛前完成通关查验。“我们在此次竞赛中深度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实在日常通关中也有使用。像我们深圳湾口岸率先启用的智能快捷通道,也就是刷脸通关,现在深圳市其他口岸也有推广,极大便利了百姓平常的出入境。”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政治处副主任黄钊说,现在的深圳湾口岸已进入“读秒通关”时代。此番深港两城协同合作,实现人员、车辆、物资“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智慧通关。
三名裁判正在深港分界线附近,最后确认人车分流方案。包括引导车该从哪个闸口驶入,选手通过后如何快速清场……每个已演练许多遍的细节再被反复确认,力求再多一分完美。
500名志愿者早已全部到位,分散在深圳赛道20多公里的沿线补给点位。这群来自深圳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赛前三天每天都做赛道模拟演练,这天凌晨4点30分就全部到岗,“他们起得很早,都很兴奋。”马拉松组委会志愿者管理人员许幕楠说。
读秒通关 一跑到底
6点40分,天已亮。期待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位于深圳湾体育中心的起跑线前,在醒狮队、啦啦队的热舞和全运会吉祥物的陪伴中,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的目光不时看向起跑区的电子计时器,心里开始倒数。
7点整,发令枪响。赛事起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选手经过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沿香港深圳湾公路大桥和港西公路向南跑至折返点,然后按相同路线折返。赛道跨越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其中深圳段20.345公里,香港段21.85公里。率先出发的男子组选手们奔涌向前,向深圳湾大桥跑去。深圳湾口岸关口,所有工作人员进入状态。口岸一侧的香港赛段开始,先导车队发动引擎,随时准备出发。从5点开始就已反复演练的“打气组”,在崔正兴的带领下,用粤语大声再来几遍,“运动员,加油!”媒体记者们将镜头一致聚焦在不远处的通关口。

7分钟后,“来了!来了!”欢呼声中,第一集团选手出现在香港赛段观赛者的视野里。没有丝毫的停顿,选手们通过11号闸口,如离弦之箭“丝滑”过关,踏上了香港赛段。很多人没看到的是,深港两地引导车完成精准“接力”:深圳警车驶至深港交界处便默契转入岔道,香港警车旋即接棒引领。工作人员在口岸通道间穿梭指挥,确保转播车、计时车、保障车与选手保持精准距离。这种无缝衔接的协作,源自深港联合指挥体系的数月磨合。
看着眼前这一幕,75岁的义工林植竹挥舞着旗帜,加油声不输年轻人。心中百感交集的他,对于“一线连双城”有着历史与当下的双重体验。“以前通关很麻烦,上世纪80年代刚通关那会儿,过年通关要四五个小时。”这位出生在香港、幼时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老人感慨,现在过关也就几分钟。“现在从香港到深圳十分便捷,我经常是一早去,会会老友,下午就回来了。”就在几天前,他还刚体验过“读秒通关”,刷脸即过,“不像以前还要掏证件、扫描指纹。”
“科技的进步让跨境赛事从不敢想象变成现实。政府做了很多事,让我们有了更好、更便利的生活。希望以后能把开放搞得更大、更好。”林植竹在不同媒体的镜头前,一遍遍认真地表达。
他的心声也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回忆,上世纪90年代深港跨境马拉松还需人工核验证件,如今依托人脸识别和GPS定位技术,选手佩戴手环即可畅通无阻。这种创新模式,为大型跨境赛事树立了新标杆。
“两座城市的活力在这场马拉松跨境比赛中交织,这种良性互动带来的协同效应,必将推动赛事越办越好。”香港选手林颖璋表示。同样来自香港的选手司徒兆殷回忆起小时候和父母到深圳时过关排长队的经历,“现在刷一下脸就能通过,更没想到有一天能在深圳和香港间跑个往返,”她说,“希望这样的马拉松能一直办下去。”
8点30分,最后一名完成香港赛段的男子选手,经深圳湾口岸返回深圳赛段。9点12分,何杰冲过终点,难掩激动,放声大哭。“谁说宁夏生长不出来玫瑰?我就是!”他的收获,不止于在全运会历史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上,为家乡摘得这枚等了38年的金牌。“这是终生难忘的经历,”拥有丰富国际赛事经验的他感慨,“奔跑在深圳大湾大桥上,让我由衷感叹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真的太强大了!”
8点55分,第一名女子选手结束香港赛段,通关返回深圳。19分钟后,女子组最后一名选手通关返回深圳。最终,张德顺以2小时30分20秒的成绩率先冲线。

比赛结束,口岸里,赛道内外的人潮渐渐褪去。
10点过后,赛道周边路段逐步解封。深圳湾口岸里,工作人员迅速转换角色:排查滞留人员、恢复通关设施、疏导等候旅客……短短一小时内,沸腾的赛场必须回归井然有序的口岸。
11点,口岸重新开放。往来旅客、车辆,如潮水般涌来,又奔向深圳、香港的城市深处,或是更远。
属于大湾区新的一天、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这场跨越两地的奔跑,不仅诞生了新的冠军,更印证着深港协作的无限可能。当脚步声远去,赛道恢复车水马龙,属于大湾区的新篇章正随晨光徐徐展开。
文:陈敏 李东烨 倪敏哲
图:新华社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