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燃情大湾区 活力绘就融合新图景

2025-11-21 来源:中国体育报

  当珠江口的海风伴着体育激情掠过粤港澳三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书写着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这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不仅点燃了全民运动热情,还实现文化的破圈传播和融合发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全方位释放大湾区的活力。

  吉祥物破圈:文化符号变身情感纽带

  本届全运会的“顶流”,当属一对粉白相映的吉祥物。它们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分别叫“喜洋洋”与“乐融融”,凭借灵动可爱的设计和趣味十足的互动圈粉无数,还被网友亲切赋予“大湾鸡”的爱称。广东网友还结合当地饮食特色,将白色的“喜洋洋”比作白切鸡,粉色的“乐融融”称为豉油鸡。面对这一趣味解读,设计团队乐见其成,更坦言“这是大众化、朴实化的表达,能让更多人参与全运会”。

  吉祥物爆火的背后是设计团队对地域文化的深刻解读与对大众情感的精准把握。“喜洋洋”与“乐融融”的设计出自广州美术学院刘平云团队,这也是继北京冬奥会“冰墩墩”之后,该团队打造的又一国民级IP。设计团队经过多轮打磨,从全球400多件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历经十余次方案修改最终定稿。“中华白海豚作为大湾区的生态名片,不仅名字蕴含民族认同,还频繁现身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见证着区域生态保护的成效。”刘平云介绍,吉祥物的设计坚守相关性、在地性、时代性原则,每一处细节都暗藏巧思。白色象征海豚静息状态,粉色取自其运动时的生理特征,头顶蓝绿黄三色水柱融合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与澳门莲花绿,全方位诠释粤港澳 “同心同源、交融共生”的理念。

  让吉祥物真正“活起来”的,是一群来自武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带着习武之人的矫健身姿与少年人的纯粹活力,在赛场边解锁倒立翻跟头、街舞串烧、撞栏卖萌等名场面,让吉祥物瞬间圈粉无数。“一场比赛下来,志愿者的消耗不比运动员小”的调侃,道出了这些习武少年的付出。也正是这份全力以赴的投入,让原本静态的吉祥物符号,变成了有温度、有个性、能传递欢乐的快乐使者。

  从官方设计的文化寓意到民间解读的趣味表达,十五运会的吉祥物早已超越赛事符号本身,成为连接三地民众情感的文化纽带。

  互联互通升级:跨境办赛书写新篇章

  作为全国运动会首次三地联办的创新实践,本届赛事以跨境赛事为纽带,让大湾区协同优势充分彰显。

  马拉松赛道跨越深圳和香港两地,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实现了选手、车辆、物资的无感通关,并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人员、车辆、物资提供“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便利通关服务。选手途经深圳湾口岸、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科技园等深圳知名地标,经过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赛段,实现“一线连双城”的独特赛事体验。

  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赛道,同样是跨境协同的典范。从珠海博物馆出发,6次穿越粤港澳口岸,途经澳门最终抵达香港。“我们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运动员‘不踩刹车’的通关体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韩峰介绍,三地交警、医疗、安保团队像接力般无缝衔接,在赛道沿线构建起全方位保障网络,这样的协同规模在全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高效的跨境保障背后,是大湾区协同机制的持续完善。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在赛事筹备过程中,三地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在通关、安保、物流等领域实现实务融合,“全运会的顺利举办,为大湾区未来合办更多大型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澳门海关也表示,此次赛事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强大优势,为区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在香港、澳门举办的项目,同样书写着协同办赛的新篇章,以铁人三项赛事为例,全运会历史上铁人三项赛事首次落地香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与中国香港三项铁人总会密切协作,书写了“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铁人三项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铁人三项涉及部门广泛,涵盖综合协调、交通保障、医疗急救等多个领域,跨地域、跨系统的协作需求,近百场对接协调会见证了筹备阶段的攻坚克难。比赛中,医务代表、裁判长、各组组长等关键岗位实行两地人员共同负责,既保障了统一指挥,又充分调动了香港本地资源。香港与内地技术官员共同执裁,统一标准、严格执纪,最终实现赛事“零抗议、零申诉”,将全运会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水平推向新高度。

  作为三地联办赛事,本届全运会同样推动着三地文化交流上的互联互通。火炬传递采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模式,火炬所到之处,无不引发民众热烈追捧。在香港尖沙咀,市民陈先生带着8岁女儿挤在人群前排观看传递,“我告诉孩子,火炬传递的是团结与希望,这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盛会。”从广东的醒狮表演到香港的街头嘉年华,再到澳门的非遗展示,多样文化在赛事平台上交融共生,进一步深化了三地民众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消费引擎升级:赛事流量变身发展增量

  以举办十五运会为契机,一条以“硬联通”为基础、“软联通”为关键、“心联通”为根本的粤港澳融合发展路径越走越宽,也让三地文体旅资源打破地域壁垒,形成跨区域联动消费的新格局。

  据悉,十五运会以及随后举办的残特奥会可售门票预计超500万张,这意味着至少500万人次的客流量,更蕴含着吃、住、行、游、购、娱的巨大消费潜力。

  线上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前往广州、深圳的航班搜索量显著攀升,内地往返港澳的机票预订量稳步增长。住宿市场尤为火热,深圳、佛山、江门等城市增幅均超60%,惠州、清远同比增幅超100%,周末更是迎来客流高峰。

  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各地陆续推出系列消费激励政策放大赛事效应。广东省启动“粤享暖冬 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全省推出“优惠进景区”政策,为参赛人员与观赛游客提供多样化游览福利,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百余家酒店及民宿提供“提前到、赛后走”的住宿优惠和延时退房、非遗展示等服务,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澳门更是推出总值4.85亿澳门元的“全运聚力·社区消费大奖赏”,通过消费优惠推动“赛场即景点、观赛即旅游”的融合模式,深化文体旅资源融合发展。

  此外,全运场馆等文化遗产也将成为消费引擎之一。十五运会场馆将在赛后向公众开放,成为全民健身和体育旅游的重要阵地,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户外运动目的地等场所,正成为广东体育旅游的新地标。十五运会会徽、吉祥物等IP元素已成为粤港澳文旅的新名片,三地正推动全运IP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开发“全运+非遗”系列产品……

  “全运会带来的‘全运遗产’有望转化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长期优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表示。

  体育消费的热潮还延伸至民生领域。广东借助十五运会的契机,举办多场运动嘉年华、社区健步走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体育参与路径。香港则通过网球公开赛、单车节和原创音乐剧、主题乐园等文旅活动,带给市民和游客文体旅“三合一”的独特体验持续点燃民众的运动参与热情。澳门全运会疯狂派对、社区同乐日等活动也亮点颇多。

  赛事即将落幕,但全运会带来的互联互通机制、消费升级动能、文化融合氛围将持续发挥作用。大湾区正以全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跨境协同机制,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文体旅消费目的地。这场盛会所激发的活力,将转化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奏响更加嘹亮的融合发展强音。

  文:田洁 杨帆 

官方微博号

官方微信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抖音号

官方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