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开幕,这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闪亮名片。作为赛事亮点,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广东国际划船中心与激流回旋赛场经过全方位改造升级,以“低碳、绿色、智慧”为核心,书写了一场历史场馆与未来愿景的双向奔赴。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占地1400亩,始建于1998年,曾承办九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然而,历经二十余年使用,面临赛道淤塞、设施老化、景观品质不足等问题。为传承“船艇”精神、展现湾区新风貌,参建团队以“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为原则,通过精准化“微改造”升级,重塑场馆功能与形象。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对比
激流回旋赛场同样坐落于白云区,依托流溪河天然水文条件,利用李溪坝上下游水位差构建赛道动力系统,是国内历史悠久的专业赛场。改造过程中,团队通过顶管技术实现被动式补水,保障枯水期赛道用水,生动诠释“绿色低碳办赛”理念。
激流回旋赛场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对比
一、历史荣光与湾区使命:老场馆的涅槃新生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从亚运赛场到全运标杆
承载荣光:自1998年建成以来,这里是九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的主战场,更是广东赛艇、皮划艇队20余年的“家”,见证了中国水上运动的崛起。
痛点挑战:年久失修的赛道淤积严重,建筑立面老化;观赛区设施不足,无障碍设计缺失;传统景观难展湾区新风貌。
焕新使命:围绕“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在保留赛事记忆的同时,用“微改造”注入“绿色基因”与“湾区活力”。
激流回旋赛场:自然水文激活竞技动能
天然优势:依流溪河李溪坝而建,巧妙利用上下游4米自然落差构建赛道动力,曾是九运会、亚运会激流回旋赛事核心场地。
升级难点:枯水期缺水制约赛事保障;传统赛道依赖高能耗水泵,与低碳目标矛盾;原设施无法满足国际新标准。
破局之道:以“被动式补水+生态弹性设计”为核心,实现自然水文与竞技需求的完美平衡。
二、科技+生态:低碳赛场背后的硬核密码
赛道与水系的绿色革命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清淤4.6万立方米,采用“生态固化剂+微生物净化”技术治理水质,避免二次污染;修补消浪石坝4333米,将赛道水深提升至3米,满足国际赛事标准;防波堤采用生态绿植打造“更快 更高 更强 更团结”字样展现奥林匹克精神,5公里环湖智能照明塑胶跑道同步上线。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终点区
激流回旋赛场:创新顶管工程打通地下引水通道,枯水期补给流量可达2m³/s,全年90%天数免水泵运行;赛道增设可调节障碍门,灵活适应奥运级赛事与青少年训练需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系统实现场地径流零外排,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不低于2级标准。
激流回旋赛场起点池
建筑里的低碳智慧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赛场超大水域及环湖绿化形成大面积透水空间,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建筑采用架空屋面,实现保温隔热功能;建筑立面保留原结构,喷涂外墙浅色涂料及内墙保温砂浆,以提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新建建构筑物加装太阳能光伏灯,满足建筑户外照明需求;终点塔及计分房采用节能玻璃,减少空调使用30%;观赛台及摩托艇钢构“以旧改新”,延续与自然亲和的户外悬挑式钢结构屋架。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绿色低碳改造内容
激流回旋赛场:赛事中心采用“岭南穿堂风”设计,镂空幕墙搭配通风廊道,温度比常规建筑低5℃;训练楼打造“立体农场”:屋顶光伏发电及底层雨水回收;功能房使用装配式建材,赛后30%构件可拆卸重组。
激流回旋赛场绿色低碳改造内容
以人为本的包容设计
两大场馆均构建“全龄友好”环境。
无障碍系统升级:无障碍坡道、盲道里程增加3倍,观众区新增无障碍观赛座席;
智慧服务:视频监控全覆盖;
赛后转型: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环湖跑道开放全民健身,激流回旋赛场观景台变身体育公园,与周边乡村联动发展。
三、细节里的湾区精神:让竞技场成为文化符号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
出发房、计分房以“船艇劈浪”为原型,建筑立面“蓝白浪潮”图案来自亚运冠军赛艇划行轨迹,致敬历史荣光。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建筑立面改造理念
激流回旋赛场:
百舸争流正是体现激流回旋赛场皮划艇乘风破浪的竞赛特征,建筑及场地设计将以此作为方案的主题。
激流回旋赛场赛道
四、绿色星火点亮湾区未来
目前,两大场馆改造已通过验收,静待全运会健儿乘风破浪。从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的“微改造”焕新,到激流回旋赛场的“自然+科技”融合,这场改造不仅为赛事而生,更勾勒出大湾区绿色发展的新范式;
以赛兴业:水上运动培训、生态研学、体旅融合将催生全新产业链;
以赛营城:场馆与流溪河生态带、白云美丽乡村串联,助力打造“世界级体育休闲目的地”。